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舆情

千万莫让舆情回应烂尾

时间:2023/10/18 14:30:19 | 作者: | 来源:今豫网言

重大网络舆情事件是一场场舆论风暴,会吸引千万网民参与讨论,一时间便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政务信息网络公开和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的发展与成熟,网络舆情事件基本以官方回应、真相大白而逐渐平息。

但仍有个别网络舆情事件,在漫长的等待中有烂尾之嫌,有的妄想念查无此人“躲”字诀、有的避而不谈“拖”字诀、有的咬牙硬扛“冷”字诀、有的纯属误会“瞒”字诀、有的不是我错“推”字诀、有的网络删帖“堵”字诀、有的不许炒作“压”字诀、有的你算老几“怼”字诀。

其实,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烂尾楼是城市的污点,若有烂尾的舆情,也并不会真正的“过去”,而是会在人们心底留下伤疤,日积月累消耗的都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与处理重大负面舆情事件,值得我们思考。

图源:pixabay

我们每天浮光掠影地阅读海量信息,源源不断的信息风暴,席卷了每一个人。从论坛到贴吧,从博客到微博,从微信公众号到短视频平台,互联网给每个人都递上了麦克风,给我们送来了公众舆论监督的工具,为人们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互联网使官方能够听到民间的声音,让民意拥有了更多话语权。

但是需要特别警惕的是,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典型的碎片化特征,纷繁的信息聚在一起成为一个巨大的螺旋,网民被裹挟到信息风暴之中,难免出现“羊群效应”。如广州“吐血事件”,事件中的妈妈谎称孩子被体罚后吐血,引导网友网暴老师。经调查后并无此事,为网络推手恶意营销。

碎片化的信息本来就难以反映事物全貌,容易产生误解误读。再加上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趁机利用,故意裁剪真相,混淆视听,乱带节奏。即在“多数意见即正确”的网络舆情压力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不得不被碎片化网络舆情“牵着走”,舆情处理过程中甚至出现所谓重“民众呼声”轻“科学判断”等一系列社会治理问题。

当今是“互联网+”的时代,舆情时常从网络舆论场扩散到全社会,如果不加以引导,极易引发重大舆情事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这就在告诉我们,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是领导干部的必答题与必修课。

提起舆情二字,一些地方和部门如临大敌、诚惶诚恐,最怕成为重大网络负面舆情的“主角”,那种感觉就像在聚光灯下,恨不得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到沙土里,这其实是缺乏网络素养的反映,需要的是提升重大负面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能力。对待舆情处置,我们应摆正态度、正确认识,切忌出现舆情回应烂尾。

网络是广场,常去逛一逛 。群众在哪里,群众工作就要做到哪里。做群众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先学会倾听。领导干部不一定要等到网络舆情找上门了才关注网络声音,而要主动当“好网民”,平时就要经常上网看看,冲冲浪、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结合本职工作想想做的到位不到位,并有意收集各方的好想法好建议,吸收到下步工作中去。

网络有监督,政府要珍惜 。网络监督就是人民海洋,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一颗水滴,对于自己生活的环境,都有权利、有义务、有责任要求不受污染。无论是何种不良风气催生的负面网络舆情事件,都要接受网民的批评和追究。作为职能部门,要将网络监督作为重要辅助力量,不断完善网站、微信、移动客户端、手机短信“多位一体”举报受理方式,拓展和畅通监督“直通车”,时刻密切与群众的联系。

正确的做法是先端正态度,及时回应,不找理由,不糊弄大众,要实事求是地调查事件真相,说明进展、表明立场,如果属实,将依法依法严肃处理,决不姑息。网民看到权威消息,得知没有被包庇的可能,怒气当即消了一半,自然能够予以理解与接受。

图源:视觉中国

线下调查好,线上才好说。 社会舆论、网络舆情、诉求表达与岗位职责、公众道德、党纪国法要求是一致的,是同心而向、同向而行的。面对送上门的举报线索,必须雷霆出击、一查到底,不管是什么情况,没有什么人能凌驾于纪法与正义之上。对问题深挖细查,既是不辜负网民的期盼、对公众有所交代,又是在维护党纪国法的刚性,是自身应负的责任所在。

处置大巧不工,回应全凭真诚 。在一些舆情事件的调查过程中,爱惜所谓“羽毛”,顾忌所谓“形象”,导致回应的过程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广大网民云里雾里一脸懵,又生出更多的问号,这其实是庸人自扰,既贻误了回应时机,还损害了回应质量。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通报标杆,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回应特别细致,时间地点人物细节,事情的来龙去脉,都严谨精确,透着一股专业劲;二是网民关切点都一一回应,开门见山,逐条罗列,不回避问题,一五一十,彻底解疑释惑;三是态度真诚理性,有着“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底气,永远与公众道德、公平正义站在一起,惩恶就是扬善,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有法有理有据有节,天理国法人情统一。

真诚永远是必杀技。负面网络舆情处置技巧没什么神秘,就是严查快办,公开透明,每一次回应都是每一锤定音。只要自己珍惜和尊重自己的公信力,公信力就不会因为一两个蛀虫而透支。

千万别让舆情烂尾,因为那并不是单纯的烂尾,而是与民心的背道而驰,将成为一个永远存在的响亮巴掌。务必要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要相信,每一起网络舆情事件的有力处置,都是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的一场双向奔赴,是整个互联网都能听到的一声响亮击掌。


责任编辑:弘龑

本网版权所有:新华视讯
邮箱:xhsx2019@163.com 值班QQ:1343043433
香港特区政府注册处编号:2786114 香港特区政府登记证编号:70281636-001-01-19-7
地址:中国香港九龙佐敦船街32-36号
本网监督机构:香港互联网信息协会,新华视讯传媒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