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商会

江苏:共筑新时代“两个健康”苏州新实践

时间:2024/07/16 14:38:03 | 作者: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夏风轻拂,古运河畔垂柳依依,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古典园林交相辉映,展现着苏州独特的城市风貌。

在中国经济的壮阔版图中,苏州以全国1%的人口,扛起了全国2%的经济总量大旗,贡献了3%的工业增加值、4%的实际使用外资、5%的上市公司数量、6%的进出口总额……书写着“最强地级市”的时代华章。

这些成绩的背后,苏州民营经济功不可没。数据显示,民营经济以超过半数的经济总量占比、60%以上的税收贡献、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吸纳、85%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进一步凸显了其地位和作用。

日前,苏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王蓓蕾在接受中华工商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面对新时代“两个健康”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苏州市工商联依托本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鲜明特点,精准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计划通过五年时间打造“苏商长青”民营经济人士高素质成长工程、“百万强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程、“苏州最舒心”营商环境品牌工程,用十项具体行动持续推进落实,不断探索新时代“两个健康”苏州新实践,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筑基础,明志向,

“苏商长青”工程接续发展谱新篇

民营经济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生力军。

苏州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周俊告诉记者,苏州市工商联大力推进新时代“两个健康”新实践,通过实施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举措,着力打造“苏商长青”民营经济人士高素质成长工程,通过三项行动具体推动落实。

选育培优,厚植理想信念根基。始终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民营经济人士成长的第一课,持续深化新时代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近年来,累计举办各类专题培训、辅导讲座和研讨交流40余场次,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传承弘扬,彰显苏商精神魅力。苏州市民营经济人士具有"厚德、创新、务实、崇文"的新时代苏商精神。为深入挖掘和弘扬这一宝贵精神财富,苏州市工商联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组织苏州籍企业家归乡活动,举办“苏州企业家日”系列主题活动,表彰具有创新创造力、核心竞争力、较强社会影响力的优秀民营企业家等。

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履行社会责任,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等方式,民营企业家们积极回馈社会,展现了新时代苏商的责任与担当。近年来,苏州民营企业累计向社会捐赠总额超15亿元,涌现出时代楷模崔根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沈小平、CCTV年度慈善人物高德康等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家。

青蓝接力,培育年轻一代企业家。为做好民营经济“接班人”工作,苏州市工商联启动实施“新领航”计划,聘请崔根良、朱共山等20名知名老一辈企业家组成首批导师团,组织近百名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参加首期“新领航”训练营。通过完善教育培训和组织机制,培育十名领航型、百名精英型、千名新锐型年轻一代企业家,储备万名有发展潜力的成长型年轻一代企业家。

目前,“新领航”计划已在苏州各县(市区)全面铺开,取得显著成效。未来五年,苏州市工商联将继续深化这一计划的实施,为苏州民营经济的长远发展储备更多高素质人才。

在商会组织建设上,通过深化商会改革,建设生态圈、扩大服务圈、提升影响圈,激发商会组织的新活力。统计显示,苏州共建有商(协)会组织464家,位居江苏省第一,全国“四好”商会数量位居地级市榜首。此外,苏州还注重生态型商会和新一代企业家商会的建设,通过成立苏州市企业可持续发展联合会、苏州市金融商会等,加强与现有的新兴产业领域协会、研究会的对接联动,逐渐形成商(协)会产业链生态圈。

寻症结,破困局,

“百万强基”工程持续赋能开新局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工商联如何在上情下达与下情上传中发挥好桥梁纽带、参政议政作用是摆在眼前的重要课题。

周俊表示,苏州市工商联创新推出一系列“苏式服务”举措,通过建立民营经济人士营商环境动态感知机制,搭建政企沟通桥梁,以贴心服务温暖企业心田。

动态感知,精准把脉企业需求。了解企业真实需求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为此苏州市工商联建立了企业动态感知系统“民营企业心声征集平台”,通过常态化调研和收集民营企业需求建议,及时动态了解企业发展情况,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和问题。今年以来,该平台已收集汇总600余条民营企业反映的需求建议,其中大部分已得到有效解决或纳入初办流程。同时,苏州市每月举办“助企直通”政企恳谈会、每周举办“苏州1030产业沙龙”,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进一步畅通民营企业反映诉求渠道。

政企协同,共谋发展良策。为提升民营企业在政策制定中的“话语权”,苏州市工商联深化与30多个涉企市直职能部门的常态化合作,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和商(协)会参与涉企政策起草制定实施全过程。2023年以来,苏州市工商联积极搭建政企沟通平台,为制定实施《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3》《苏州市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十条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提供了来自民营企业一线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凸显了民营企业在推动优化政策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数据共享,为决策提供依据。为了更加精准地服务民营企业,苏州市工商联加强与市统计局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合作,完善民营经济运营情况分析机制,连续19年编辑出版《苏州市民营经济发展报告》,汇集民营经济发展第一手数据资料,为经济发展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同时,通过实现民营企业调查点在各县(市区)全覆盖,依托调查点“数据阵地”,切实提升数据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金融助企,破解融资难题。苏州市工商联深入开展金融助企服务工作,通过成立金融商会,搭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性平台。通过优化升级“金企联沙龙”,发布“一行一品”,推动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精准对接,已有200余家企业获得授信额度,其中80%是中小微企业,新增贷款余额超百亿元。此外,还积极利用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发挥金融政策宣传、跨部门协同办公等作用,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加优质的金融生态。

法治护航,构建最优法治营商环境。深入推进“产业链+法律服务”“万会联万所”等相关工作,制定《苏州市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运行规则(试行)》,建立由95位专业人员组成的第三方专家库和12人组成的巡回检查小组,推动第三方管委会在各县(市区)实现全覆盖。同时,推进企检服务中心建设,以推动行业合规建设为抓手,积极参与构建事前、事中、事后“三规合一”的企业合规工作体系。

从思想层面的动态感知,到政策层面的政企协同,再到决策参考的数据共享,还有金融助企和法治护航,一系列“苏式服务”举措的实施,打造“百万强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程,不仅有效破解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而且激发了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建机制,搭平台,

“苏州最舒心”品牌熠熠生辉展新姿

在苏州,一场以机制建设和平台搭建为重点的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正蓬勃开展。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民营企业的获得感,还持续擦亮了“苏州最舒心”营商环境品牌。

每月分主题召开“周日交流会”,苏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市直部门负责同志与商会企业家面对面,目前已举办8次,带动60余家企业达成产业链合作意向,有力激发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活力。

在6月27日举办的“服务中小微‘企航’满天星”中小微企业日活动上,成立了苏州市中小微企业服务联盟,发布了《苏州市中小微企业满天星“企航”服务计划(第一期)》,计划包括人才引航、创新导航、金税续航、培训领航、法治护航、特色助航六大板块23条服务内容,不断优化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

今年5月,苏州市工商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构建民营企业ESG生态体系相关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6月30日,苏州ESG产业创新中心正式开园,《苏州工业园区ESG发展白皮书》现场发布。这是全国首个经开区层面的ESG白皮书。

为进一步强化涉企服务,苏州精心构筑“七大平台”。从民营经济代表人士议政建言平台到金融助企服务平台,从人才对接平台到安全生产工作平台,再到跨境发展服务平台、法律服务工作平台和“企业家日”主题活动平台,每一个平台都旨在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

强化科创引领,激活创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苏州“1030”产业体系,引导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共享科研和创新资源,带动更多中小企业瞄准前沿技术领域协同攻关,助推产业集群竞争力整体提升。以苏州迈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牵头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探索出以创新联合体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效路径的经验做法。

截至去年底,苏州高新技术企业超1.57万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400家,均位列全国第四。全球“灯塔工厂”增至7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达到7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5万家,均位居全国第一。6家民营企业营收超千亿元,占江苏省千亿级企业总数55%;3家民营企业入围《财富》世界500强。

优化营商环境,擦亮“苏州最舒心”品牌。苏州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导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实施高水平市场化营商环境建设行动、高质量法治化护航民企发展行动和高标准国际化投资合作便利行动,苏州成功打造了“苏州最舒心”营商服务品牌。连续5年获评全国“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连续4年成为江苏省民营企业心目中的“最优化营商环境设区市”,连续12年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获得工信部2023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综合得分地级市第一。

王蓓蕾表示,未来,苏州市工商联将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坚持政企协同、双向奔赴,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通过持续优化机制、搭建平台,不断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弘龑

本网版权所有:新华视讯
邮箱:xhsx2019@163.com 值班QQ:1343043433
香港特区政府注册处编号:2786114 香港特区政府登记证编号:70281636-001-01-19-7
地址:中国香港九龙佐敦船街32-36号
本网监督机构:香港互联网信息协会,新华视讯传媒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