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这些华侨踏上长征路→
时间:2024/10/23 14:28:35 | 作者: | 来源:中国侨网
中国侨网10月23日电
90年前的10月,中央红军开启了二万五千里长征。88年前的今天(1936年10月22日),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中,海外华侨并未缺席,他们放弃海外舒适的生活回到中国。但由于年代久远,有些人甚至没来得及登记名字,就消失在历史深处。
资料图:云南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吸引参观者。(中新社记者 任海霞 摄)
张国坚:战火中的坚守与牺牲
张国坚1912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的一个烟厂工人的家庭里,1925 年回国进入上海暨南大学读书。
在长征中,张国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作战和两万五千里长征。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调红四方面军工作,任红三十军政治部组织部长、保卫部长。
抗日战争期间,张国坚在陕北公学任职,并于1939 年与来自苏州的教师倪淑英相识、相爱并结婚,育有一子。
1940 年冬,张国坚与爱人商议后,将他们仅两个月的儿子,托付给当地居民寄养。1941 年初,张国坚到解放日报工作。
1943 年,倪淑英在抗敌时身中八弹,壮烈牺牲,时年 27 岁。1945 年 ,张国坚才将5岁的儿子接回身边生活。
李子芳:弃笔从戎的华侨青年
1910年,李子芳生于华侨之家,年少时赴菲律宾谋生。1927年,17岁的李子芳放弃在菲律宾优渥的生活,投笔从戎。
1934年10月,李子芳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李子芳晋升为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并参加东征战役。
同年5月,红军回师陕北,李子芳又跟随西征的部队出师秦陇,参加巩固和扩大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推动西北抗日统一战线的发展和迎接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会师等一系列重大活动。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李子芳由于伤口未愈,只能由担架抬着走。因体力虚弱,行走不便,不幸被俘。
他在狱中告诉战友:“我们要展开另一种战斗了,我们绝不屈服,不是坚持到胜利,就是战斗到牺牲。”
李子芳在狱中写诗明志:“铁军战士不发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情在,三年归报楚王仇。”1942年4月,李子芳去世,终年32岁。
中将苏静:归侨将领的智慧与贡献
苏静是缅甸归国华侨,早年从军。他曾在红一军团司令部当侦察参谋,探路是他在长征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他也被称为走路最多的长征人之一。
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别人休息时,苏静就要出发,带上几名侦察员朝沿路侦察。别人走了一遍的长征路,他要先侦察,再跟着走一趟。
长征途中,苏静为中央红军绘制的路线图达数百张之多,现在仍有数张完好无损地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成了宝贵的史料。
1949年10月1日,苏静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由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贡献,他于1955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授衔的开国中将。
来源:中国侨网(ID:qiaowangzhongguo)综合福建日报、印尼视角等;作者:徐文欣